记者近日从有关方面了解到,从1998年至今,北京保险业务总体发展速度明显趋缓,寿险市场业务甚至出现下滑。1998年,北京地区保险业务收入94.1亿元,与去年同期相比只增长4.6%,比全国14%的增长幅度低9.4个百分点,而1996年和1997年比上年的递增比例分别是60.5%和90.5%;寿险市场上,除了中保寿险北京分公司和中保寿营业部的业务收入高速增长外,平保寿北分、太保寿北分、新华营业总部、泰康营业总部1998年业务与上年同期相比,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,与前两年成倍的增长势头形成鲜明的反差。
北京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吴玉娥分析,这和宏观经济形势有很大关系。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不景气,我国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,使得整个保险需求不足,部分人无力续保或投保,虽然1998年底推行的医疗体制改革为商业保险带来了生机,但具体实施将在今年,所以并没有给去年保险业的发展带来变化。
一位寿险公司经理向记者介绍了寿险市场下滑的主要原因:1997年底,银行利率下调,保险预定利率准备下调的消息一经公布,人们出于保值的目的,纷纷投资于保险,出现了一哄而上超常发展的局面,仅11、12两个月,北京市寿险业务收入猛增了17.9个亿,占当年保费收入的28%,到1998年,一些盲目投保的客户,因险种选择不当或无力交纳保费,又纷纷要求退保,造成了续期保费的大量流失,再加上1998年银行利率一再下调,保险预定利率相应下调,使得更多的人持观望态度。
一位财险营销经理谈了他的看法:由于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,企业经济效益不好,无力投保或拖欠保费现象增加。机动车保险、家庭财产保险等,经过前几年的迅猛开发,在目前市场情况下,难有大的发展。
业务量下滑并非全是“忧心事”。吴玉娥秘书长认为,在业务发展趋缓的同时,各公司的效益险种比重上升,业务结构趋向合理,经营效益较以前有不同程度的上升,各项数据表明,寿险公司个人营销业务比重均有所上升,财险公司积极控制风险,赔付率明显下降。北京市金融系统资信评估委员会专家组成员、北京保险行业协会顾问、高级经济师周朗亭分析,在前几年的市场竞争中,一些公司重发展规模,轻企业经营效益,随着保险监管部门监管力度的加大,行业自律的加强,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中的各种风险和弊端不断暴露出来,并已威胁到了公司的稳健经营和长远发展,在这种形势下,各公司开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,优化险种结构,加强业务管理,完善内控制度,不断加强售后服务,加强保险市场的调研和员工培训,为将来的再发展蓄能充电,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保险业务量的下滑就不再让人“忧心”,而是一件“舒心事”了。